English

国民素质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

2000-01-18 来源:光明日报 韩庆祥 我有话说

任何发展都受某种发展观的引导。以国民素质为本的发展观,是指把发展过程看作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看作国民素质日益提高的过程。这种发展观是从当代实践中提升出来的。

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要培养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最重要也需要人们关切的,是国民素质在经济建设方面,改革本身迫切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最终取决于人格的转变和人才的培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以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首要就是解放和发展劳动者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政治建设方面,领导干部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贯彻执行。在文化建设方面,其紧迫性来自现代化建设对人的高素质要求,尤其是在一个人口众多、封建遗毒较深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夺取人心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着力提高国民素质至关重要。现代全球企业日益依靠人才战略,世界经济日益依靠人才动力,故而,“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活动的方向”)、道德素质(“活动的品质”)、能力素质(“活动的本领”)、精神素质(“活动的意志力”)、心理素质(“活动的定势”)和思维素质(“活动的方式”)六个基本方面。由此出发,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国民应具备的素质是:在思想素质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在道德素质上,培养独立选择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在能力素质上,有思路,懂管理,一专多能;在精神素质上,具有创新精神;在心理素质上,守制度,讲规范,重灵活;在思维素质上,树立战略思维和实力思维。二十一世纪社会将是智能社会,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大,人的知识、智力、主体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显示其主导性作用。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积极作用也将日益显示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要求人由过去对人情、关系、权位和金钱的追求转移到充分发挥其能力上来,要求培养独立的人格并承担社会责任,要求一专多能,要求积极竞争和开拓进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力经济,它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和道德经济、恪守制度规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培养这样的国民素质,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我国较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它往往对自律意识较强、自觉性较强和素质相对较好的人有效,对此我们还应坚持。但对自律意识弱、自觉性不高和素质水平较低以及劣性很大的人来说,实行制度的硬约束比道德的软约束更有效。一种好的制度会以强制性和直接性制裁缺德,从而把人们引向有“素质”的行为,“无情”的制度往往更容易达到“有情”的目的。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注意运用制度来解决人的素质问题,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更是如此。制度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就当前来看,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工作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人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营造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是人的第二生命。由此,要通过文化建设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加强培训和素质教育。组织对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组织中的领导身先士卒胜过千百次空头“说教”;组织在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过程中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会更有效;组织可以对其成员实行有效的管理,来调动或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素质。自我塑造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人人都是自己素质的造就者。因此,人要自觉从自我做起,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